图片
第一部分:看懂M0、M1、M2,先从基本概念开始。图片
相信经常关注财经信息的小伙伴一定都听过这个三个词,但要让你深入解释可能会有点费劲,这里就整理了下相关概念的解释,从通俗到官方,再到大白话希望让看到这篇文章的小伙伴能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M0:指的是银行体系以外流通中的现金,包括居民手持现金和单位库存现金之和。这里的单位主要是指银行体系以外的企业、事业单位等。
M1:又被称为“狭义货币”,包括流通中的现金M0 企业活期存款。活期存款意思就是可以随时可支取,包括企业活期存款、机关团体的存款、农村存款等。
M2:又被称为“广义货币”,是指M1 各类存款。这里的各类存款主要包括:个人储蓄存款、单位定期存款、 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其他存款等。
它们三个是个套娃关系,简单来说就是M0+活期存款=M1,
M1+定期存款=M2。
很明显,M2是老大,所以它的定义范围也最广泛,代表的是所有现金、活期存款、定期存款的总和。
以上是对网络上各种解释的整理,字很多,简单看一下就可以。
下面我们再来看下官方的解释:
M0:是指流通于银行体系以外的现钞,也就是居民和企业手中的现钞。M0虽然是货币家族的老么,但最机灵,流动性最强,具有最强的购买力。
M1:由流通于银行体系以外的现钞(M0)和银行的活期存款构成。其中活期存款由于随时可以变现(提取),所以流动性和购买力不亚于现钞。M1是货币家族的老二,代表了一国经济中的现实购买力,因此,对社会经济生活有着最广泛和最直接的影响。许多国家都把M1作为调控货币供应量的主要对象。
M2:由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的现钞加上活期存款(M1),再加上定期存款、储蓄存款等构成。M2是货币家族的老大,包括了一切可能成为现实购买力的货币形式。定期存款、储蓄存款等不能直接变现,所以不能立即转变成现实的购买力,但经过一定的时间和手续后,也能够转变为购买力,因此,它们又叫做“准货币”。由于M2对研究货币流通的整体状况有着重要意义,近年来,很多国家开始把货币供应量的调控目标转向M2。
对于这三种货币,又分别有三种叫法,分别是:现钞(M0)、狭义货币(M1)和广义货币(M2)··· ···
目前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货币划分口径是:
MO:流通中现金;
M1:MO 企业活期存款;
M2:M1 准货币(定期存款 居民储蓄存款 其它存款)。
文章来源: 「链接」
关于它们的定义和范围不是一开始就这样,随着我们国家经济的发展、经济规模的增大,这三个概念也产生了一个演化过程,简单了解一下:
1994年,最初的版本发布后,央行曾4次对货币供应量的统计范围进行了修订,分别发生在:
2001年,在M2原有范围中加入“保证金存款”。
来自:2001年7月5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2001年第2号)
2002年,中国加入WTO后,因为外贸的增加,在统计时新增了外资、合资金融机构的人民币存款部分。
来自:2020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2002年第2号)
2011年,在M2的统计范围中又加入“非存款类金融机构在存款类金融机构的存款和住房公积金存款”。
来自: 2011年1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2010年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2018年,在考虑货币市场基金的影响,在M2中又加入货币市场基金。
来自:2018年1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2017年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以及自2022年12月起,“流通中货币(M0)”增加了含流通中数字人民币。
经过这几次调整之后,我们现在看到的关于M0、M1、M2的数据都是包含以上增加的部分。
由此,基于这些概念可以将M0、M1、M2简单总结为:
M0:流通中的现金;
M1(又称狭义货币):M0 活期存款;
M2(又称广义货币):M1 准货币(定期存款 居民储蓄存款 其它存款)。
大白话来讲:
对于个人
M0: 放在钱包里的钱,随时准备用的;
M1: M0 绑定我支付宝、微信的银行卡里的活期存款;
M2: M1 银行卡里存了定期的钱。
对于企业
M0: 公司放在保险柜里的钱,随时准备用的;
M1: M0 放在公户的活期存款;
M2: M1 公户里的长期存款,金融理财等。
再换个角度补充解释一下:
M0: 一般我们很少留现金,拿了现金可能很快就会用掉,所以这部分钱流动性很强,同时也代表它有很强的购买力。
M1: 手上有点现金,然后配合自己银行卡里的活期存款,很明显,这就构成了我们大部分人当下,比如这个月的消费或者购买力,因为不用的钱我们可能就会把它存起来。
M2: 现金加上活期再加定期是什么?很简单,这就构成了我们的潜在购买力。
总的来说,我们可以把这三个概念简单理解为:钱包里的钱、钱包里的钱和银行卡里的活期、我所有的钱。
有人可能会想,搞这么多概念干嘛?
其实政府就是想知道个人或者企业有多少钱准备现在花、有多少钱准备以后花。当然政府对我们的隐私没有兴趣啦,主要还是为了了解经济的现状,活跃不活跃,关于这些我们在第二部分来聊。
第二部分:M0、M1、M2背后到底反映了什么?图片
第一部分最后,我们提到了流动性和购买力的概念,这部分就从这里开始。
通过了解概念,很容易看出这三个概念在流动性上的排列关系:
M0>M1>M2,也就是说,如果数据统计显示M0或者M1的增速很高,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简单的判断,就是市场资金流动性很强。而流动性很强又可以说明一点,那就是经济比较活跃,道理很简单,大家都把钱放在手上或者存在活期里,说明短期内有用钱的计划,大家都想花钱,经济自然就会变得活跃。当然还有另外一种情况,就是大家把钱放在手上,不做长期安排,也可能是对未来比较悲观。
关于购买力,它主要体现在M1和M2的上,M1增速高说明当下的购买力在变强,M2增速高说明潜在的购买力在变强。
购买力的背后首先代表的是消费意愿。当我们挣到钱以后,你是选择买买买?还是赶紧把钱存起来?选择买买买,那说明消费意愿强,选择赶紧存起来,说明消费意愿弱。
其次就是投资意愿,要知道M2里的钱可不仅是把活期变成定期那么简单,它还包括:比如商业银行的信贷扩张、金融系统的资金流入,如外汇储备的增加等。
由此可以得出一个判断:
如果M1增速较快,则说明消费和终端市场活跃,即大家都愿意把钱拿出来花;与此同时,如果M2增速也快,则说明投资和中间市场活跃,即企业大量增加银行贷款,扩大投资,债券、股票、外汇市场交易活跃。但如果M2增速不快,甚至下降,则说明大家对未来的预期比较悲观。
另外,M1、M2这两个数据如果增长过快,也会反映出另外两个问题 :
M1 增长过快,会带来通胀问题,也就是市场的钱太多了;反之,会带来通缩问题。M2增长过快会带来资产泡沫,大家都拼命贷款投资,资产价格明显很高的时候,还是有很多人买;反之,就是经济衰退。看完M0、M1、M2各自独立的意义,我们再来看下它们的交叉关系,这里主要有2个方面:
第一、货币乘数什么是货币乘数,举个例子:
当小张将部分收入存入银行A时,银行A需要按规定的比例缴纳存款准备金,并可以将剩余资金进行贷款。
当银行A的贷款发放给小李,小李将资金存入银行B。
银行B也需要缴纳一定比例的存款准备金,并可以将剩余资金进一步贷出......
在多轮这样的存贷循环之后,最终社会的货币供应量(M2)会远远超过中央银行最初发行的基础货币(M0)。
可以看出,货币乘数主要体现在M0和M2之间,这里再进一步解释一下:
如果M0为100单位,在10%的存款准备金率下最终带动M2达到1000单位。则货币乘数=M2/M0=1000/100=10。
如果将存款准备金率下调至5%,其他条件不变,100单位M0可以带动M2达到2000单位。则货币乘数=M2/M0=2000/100=20。
综上可以看出,货币乘数反映了基础货币M0通过商业银行的存贷活动可以带动广义货币M2扩张的倍数。
货币乘数越高,表示每单位基础货币可以带动的货币量越大,商业银行的信贷创造功能也越强。
而货币乘数大小取决于存款准备金率。即存款准备金率越低,货币乘数越高;存款准备金率越高,货币乘数越低。
这里就能看出,存款准备金率就像一个“阀门”,它可以很好的调节M0与M2之间的比例。
为什么要调节它们的比例?
因为上面说了M2如果增长过快会带来资产泡沫,这个时候就需要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来降低这个乘数,以此达到缩减M2,避免资产泡沫的风险。
当然,除了这个“阀门”外,基础货币M0的投放量如果过高,也同样会让M2增加过度,就像现在的美国,加息那么久,通胀还是控制不住,就是因为前期发了太多的基础货币。
第二、增速“剪刀差”这里的增速增速“剪刀差”主要是指M1的增速与M2增速之间的差值变化。这个差值能够很好反映宏观经济的内在预期,也是我们理解M1与M2之间交叉关系的重点。
通常情况下,当M1同比增速大于M2同比增速,即“剪刀差”扩大时
背后表明,经济参与主体(如企业)的意图是: 增加消费和交易,扩大生产经营规模。
这个过程中,因为需要大量活期流动资金,增加活期存款,就会导致M1增速上升。
另外,还反映经济参与主体在投资支出上的增加,这背后需要随时可用的活期资金,也会推动M1增速上升。
所以,剪刀差扩大背后反映的是经济参与主体的扩张意图。
第二种情况,当M1同比增速低于M2同比增速,“剪刀差”收窄时
这表明经济参与主体的意图是: 减少消费和交易,缩小生产经营规模。
这个过程中,参与主体会减少活期流动资金需求,导致M1增速下降。
另外还会避免或减少投资支出,导致资金被锁定在定期存款或其他金融产品中,M2增速上升或稳定。
所以,剪刀差收窄背后反映的是经济参的防御性意图。
到这里,简单总结一下,这部分主要聊了3个内容。
M0、M1、M2各自对立起来看,可以看到市场上流动性和购买力的变化,以及背后的消费意愿和投资意愿。将M0与M2做对比,可以看到M0在货币乘数的作用下对M2的影响,以及背后存款准备金率对它们之间数量变化的调节,以此来管理资产泡沫化风险。将M1和M2做对比,通过它们的增速差来看市场参与主体的内在意图,由此反映经济状况。第三部分:代入真实数据来试着分析一下图片
聊了这么多,关键还要看是否能够用起来。所以,我这里找来了2018年到2023年4月份央行发布的M0、M1、M2的数据:
图片
来源:「链接」
图片
来源:「链接」
图片
来源: 「链接」
图片
来源: 「链接」
图片
来源: 「链接」
图片
来源: 「链接」
来做下分析,试着回答下面2个问题:
2023年当前经济的活力怎么样?2023年当前投资和需求方面是过度还是不足?要回到以上问题,我们首先要计算出2023年M0、M1、M2的同比增速:
计算过程:
M0同比增速
1.2023年1月M0同比增速 = (114,601.3 - 106,188.87) / 106,188.87 = 8.02%
2.2023年2月M0同比增速 = (107,602.58 - 97,227.7) / 97,227.7 = 10.62%
data-track="120">3.2023年3月M0同比增速 = (105,591.3 - 95,141.92) / 95,141.92 = 11.04%
M1同比增速
1.2023年1月M1同比增速= (655,214.16 - 613,859.35) / 613,859.35 = 6.69%
2.2023年2月M1同比增速=(657,938.74 - 621,612.11 ) / 621,612.11 = 5.8%
3.2023年3月M1同比增速= (678,059.63 - 645,063.8) / 645,063.8 = 5.11%
M2同比增速
1. 2023年1月M2同比增速=(2738072.06-2431022.72)/2431022.72=12.69%
2. 2023年2月M2同比增速=(2755249.23-2441488.90)/2441488.90=12.92%
3. 2023年3月M2同比增速=(2814566.31-2497688.34)/2497688.34=12.74%
将以上结果形成图表后:
图片
图表分析从资金流动性角度看,图表中M0增速上涨,M1下降,M2基本持平,发现基础货币在增加,但M1没有增长反馈,说明基础货币的投放没有推动企业活期存款的增加,这可以理解为,资金流动性不强,经济不活跃。从购买力角度看,如果M1增速高,说明现实购买力强,如果M2增速高,说明潜在购买力强,但从图表中,M1和M2不仅没有较高增速,还成一定的下降趋势,说明现实和潜在购买力都不足,可能带来的影响是通货紧缩和经济衰退。从货币乘数角度看,在存款准备金率不变的情况下,M0增速的上涨并没有推升M2增速,说明乘数效应弱。乘数效应弱,表明资金利用率不高,也就是大家还是倾向于存款而不是贷款,反映了经济的活跃度低,信心不足。从增速剪刀差角度看,M1的同比增速低于M2的同比增速,说明剪刀差收窄,而且收窄程度较高,说明经济参与主体采取防御性措施,减少消费,缩减投资。分析结论通过对M0、M1、M2同比增速的分析,可以得出的结论是,2023年一季度经济活跃度不足,个人、企业的消费、投资信心均不足,有通货紧缩和经济衰退的风险。
这个结论也基本符合当下我们对经济状况的体感。
为了更好的检验我们分析方法,这里再拿2019年全年数据,也就是疫情发生前一年的数据进行分析。
计算过程省略,直接上图:
月 份
M0同比增速
M1同比增速
M2同比增速
1月
17.20%
0.40%
8.40%
2月
-2.40%
1.60%
8.00%
3月
3.10%
4.60%
8.60%
4月
3.50%
2.90%
8.50%
5月
4.30%
3.40%
8.50%
6月
4.30%
4.40%
8.50%
7月
4.50%
3.10%
8.10%
8月
4.80%
3.40%
8.20%
9月
4.00%
3.40%
8.40%
10月
4.70%
3.30%
8.40%
11月
4.80%
3.50%
8.20%
12月
5.40%
4.40%
8.70%
将以上结果形成图表后:
图片
从资金流动性角度看,图表中M0增速上涨,M1增速上涨,M2基本持平,发现基础货币增加的同时M1也同步增长,说明基础货币的投放在推动企业活期存款的增加,这可以理解为,资金流动性较强,经济表现活跃。从购买力角度看,M1增速趋势向上,说明现实购买力在增加,M2增速平稳,说明潜在购买力强一般,整体来看,市场购买力水平比较健康。从货币乘数角度看,在存款准备金率不变的情况下,M0增速的上涨没有明显推升M2增速,说明乘数效应弱。也就是说,2019年资金的整体利用率也不算高,大家还是倾向于存款而不是贷款,但相比2023年一季度,经济活跃度和信心要好很多。从增速剪刀差角度看,M1的同比增速仍低于M2的同比增速,说明剪刀差收窄,整体差值5%(8.3%-3.3%),比2023年一季度的整体差值6.91%(12.78%-5.87%=6.91%)要低,说明经济参与主体采取防御性措施,减少消费,缩减投资,但程度上要比2023年一季度的表现要好。结论单独看2019年的数据,通过M0、M1、M2同比增速的分析,结论是资金较为活跃,有一定的现实购买力和潜在购买,但整体信心表现不足,倾向于采取防御措施。
这里不妨回顾2019年,在中美贸易摩擦,新冠疫情突然爆发、香港问题、英国脱欧等事件的影响下,经济体出现以上的表现也基本符合实际情况。但这个数据相比2023年一季度的数据要明显好很多,说明2023年目前的表现还没有达到2019年的水平。
扩展知识对于M2,其实还有另外一个用途,就拿它来与GDP的增速进行比较,比较的意义是什么呢?它可以告诉我们 印钞速度和经济增速之间的关系。
比如M2增速大于GDP增速,说明印钞速度快于财富增长的速度,说明钱印多了,钱会贬值,资产会出现泡沫。
M2增速小于GDP增速,说明印钞速度低于财富增长的速度,说明钱印少了,会制约经济发展。
翻看了一下2019年至2022年M2和GDP的数据:
M2增速
GDP增速
增速差
2019
8.37%
6.10%
2.27%
2020
10.32%
2.30%
8.02%
2021
8.74%
8.10%
0.64%
2022
11.16%
3.00%
8.16%
来源:财经数据 _ 国内生产总值(GDP) _ 数据中心 _ 东方财富网,财经数据 _ 货币供应量 _ 数据中心 _ 东方财富网
整体来看,M2的增速普遍大于GDP的增速,说明财富增长的速度明显跟不上印钱的速度,带来的后果就是钱不值钱,资产泡沫等,相信小伙伴们最近几年也有这方面的感受。
另外,从这个对比中,也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就是市场整体不缺钱,缺的盘活这些钱的方法,比如信心,这也正印了那句话,信心比黄金更重要。
关于这个增速差还有一种解释叫“真实通胀率”。
从2020年和2022年的数据看,这个“真实通胀率”达到了8%以上,说明这两年钱发了很多,但我们的财富增长速度严重不足。
从这个数据,小伙伴们还可以得到一个关于投资收益率的参考标准,就是说,如果你在2022年,你的投资收益率低于8%,那你的财富增长速度是没赶上货币贬值速度的。所以,这里提醒大家,不要简单的去对标CPI,超过CPI的投资收益,并不意味着你真的跑赢了“通胀”。
第四部分:总结以上,拿走一个简单易懂的分析框架图片
通过以上内容,我们发现M0、M1、M2背后可以反映资金流动性、购买力、消费信心等因素的变化,由此帮助我们深入了解经济状况,但这还不够,因为M0、M1、M2数据的本质是一系列经济活动给它的反馈。
所以,仅仅知道M0、M1、M2反映了什么是不够的,还需要了解是什么推动了它们的变化,这样才能更深刻的理解。
这里我们首先将影响M0、M1、M2数据的因素做一个简单总结,主要有5个方面:
货币政策的收紧或宽松。比如央行是加息了还是降息了,是否调整存款准备金率等。社会资金需求的变化。比如我们发现了赚钱机会,然后去银行贷款,或者发现赚钱机会没了,赶紧把房贷还了。社会风险偏好的变化。比如你赚到钱,是倾向于存起来,还是买股票、买基金。存款结构与期限的变化。比如企业是把钱存活期,还是长期。银行体系的变化。比如银行天天给你打电话,推销贷款。说到这里,有小伙伴可能会问,这么多因素,哪个才是最主要的?
其实不存在绝对的主导者,它们之间是在相互影响和反馈机制下,共同驱动着货币供给数量的变化。
但从宏观层面上看,货币政策还是首要因素,因为其他因素产生的影响机制都离不开货币政策的推动。
所以,影响M0、M1、M2数据变化的主要因素是货币政策,其他因素次之。
那是不是说,通过观察M0、M1、M2数据的变化,就可以快速了解我们正处在什么样的货币政策下呢?
答案是不可以,因为政策从发布到真正体现到货币供应数据上是需要时间的。另外,不说政策会不会调整,即便长期不调整,在推进的过程中,还会受到当前社会结构体系的影响,导致政策推进、落地变的不确定。
所以,虽然货币政策是影响M0、M1、M2变化的最主要因素,但由于时间、结构、不确定性等因素,货币政策并不一定能够快速或完全体现在货币供应数据上。
说到这里,有小伙伴一定会问?那我们看M0、M1、M2到底在看什么?
要知道,一个或多个同类数据是无法准确反映社会状况和政策意图,但这并不代表它没有意义。
虽然我们通过M0、M1、M2的数据变化,没办法准确推断准确的货币政策意图,但我们仍可以观察到其他因素,如资金需求、风险偏好与银行体系变化等。由此,我们再结合一些其他数据与信息,比如 :物价指数数据、GDP数据、利率数据、社会融资规模数据、信贷数据等,就可以做出,相比只观察M0、M1、M2更准确、更全面判断。
至于如何结合这些数据怎么分析?这里不展开,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留言,如果想了解的人多,我们可以再做加餐。
好了,通过以上论述,不难发现M0、M1、M2的数据有着明显的局限性,但这不能说明它们没有意义。
这里,我们把流动性、购买力、消费意愿等概念整合到一起,构建出M0、M1、M2可以让我们观察到的三个方面,分别是:宏观经济政策、经济运行状况、社会预期。
接下来,要给出的分析框架,就是围绕这三个方面展开的。
一简单易懂的分析框架举个例子,假如,我们通过观察发现:
M0 同比增速上升,M1同比增速下降,M2同比增速也下降,那可以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呢?从下面这个表里就可以得到答案。
MO
M1
M2
经济表现
宏观经济政策
经济运行状况
社会预期
上升
下降
下降
宽松政策,但这未能有效传导到银行体系与实体经济
实体经济增长动能不足,社会各阶层的资金需求出现下滑
社会各主体对宏观经济前景较为悲观且不确定
上升
下降
上升
采取部分宽松政策,增加M0,但未完全传导至M1
实体经济面临一定下行压力,消费与投资需求略有下滑,但未出现较大范围的衰退,只是增长稍有放缓
社会预期倾向稳定,对经济前景抱持积极态度。
上升
上升
上升
货币政策转为宽松,以支持经济增长与就业为目标
经济活动较为活跃,产出持续上升,显示良好的增长势头
社会预期转向积极乐观,有利于经济增长。
上升
上升
下降
采取部分宽松立场,增加货币基础量与流通中的货币供应
社会不确定性较大,资金避险情绪上升,经济虽有所复苏,但前景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
社会各主体对短期经济前景尚未完全乐观,在消极与积极情绪之间摇摆
下降
下降
下降
采取收紧立场,减少货币供应量
资金需求下降,投资与消费意愿不强
社会各主体对未来经济前景极为悲观,出现较高不确定性
下降
下降
上升
采取较为紧缩的立场,但由于社会资金较为充裕,部分资金流入证券市场,推动M2同比增速上升
显示实体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但金融系统仍较为宽裕
社会预期对实体经济前景悲观加深,但对金融市场依然较为乐观。
下降
上升
上升
采取较为紧缩的立场,但由于流动性较为充裕,货币政策的紧缩效果未完全传导至M1和M2
实体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但各主体尚未出现较大的资金链紧张问题。
社会预期对实体经济前景悲观加深,但对流动性环境依然较为乐观。
下降
上升
下降
采取较为紧缩的立场,但由于流动性比较宽裕,这未完全传导至M1,其同比增速上升
实体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已经开始对社会融资规模产生影响,M2同比增速下降,这显示经济下行压力加剧,增长放缓明显
意味着社会预期显著恶化,对实体经济前景高度悲观,但对流动性环境仍较为乐观。
其他情形
···
···
···
(这个表格手机上阅读不是很友好,建议收藏文章或下载图片查看)
通过以上分析框架,我们就可以将M0、M1、M2增速的变化情况,对照表格中的分析,快速了解这个变化在货币政策、经济运行状况、社会预期这三个方面到底意味着什么?然后综合这三个方面,就可以获得一份有效、且新鲜的经济体感认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