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的加重,老年性聋的发病率越来越高。据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世界卫生统计报告》表明,预计到2025年,60岁以上人口将超过12亿,其中超过5亿人将患老年性聋。
老年性听力下降可导致言语交流困难、回避与人交流,引发孤独感和抑郁感等精神心理问题,影响生活质量及认知功能。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的各种器官功能开始减退,但如果因此就忽视、放任老年性聋的发生、加重,则会给老年生活带来诸多的困难及安全隐患。
2024年3月3日是第25个全国“爱耳日”,为提高公众对于听力健康的关注与认识,树立主动健康意识,普及听力保健知识,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团队开展了健康知识宣讲及义诊活动。
科普讲座现场
科普讲座现场
据介绍,老年性聋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至今没有明确结论,通常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衰老、氧化损伤、遗传因素及环境因素。具体而言,比如曾经长期接触噪音、曾经使用耳毒性药物、病毒感染和吸烟嗜酒等,又如患有心脑血管疾病、常说的“三高”(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血管健康,从而影响内耳微循环,最后导致听力下降。
除了上述因素外,老年听力障碍患者所获得的社会支持较弱,老年人突发听力下降被忽略或者听力障碍已知晓但未能及时就诊也是致老年性聋加重及预后欠佳的重要原因。
中山三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副主任、岭南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 曾祥丽
怎样判断是否有听力障碍?中山三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副主任、岭南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曾祥丽介绍,若出现以下情况,应尽早看医生,对听力情况进行确认:
●听得到讲话的声音但听不清内容;
●需要靠看着对方说话时的口型才能明白对方在说什么;
●在餐厅、车厢等噪声环境中,听得很吃力;
●把电视或收音机的音量调大;
●需要对方重复几遍才能听清说话内容;
●听不到电话声、敲门声、婴儿哭声及各种警报的声音;
●耳鸣,开始时仅在夜深人静时间歇性地出现,以后渐变为持续性;
●答非所问式的接话或不明就里地跟着笑。
听力损失,预防仍是关键!曾祥丽表示,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法来预防听力障碍:
●避免接触噪声,在噪声环境下应佩戴耳塞,对于强声刺激应当远避或掩耳;
●规律生活,适当运动,劳逸结合;
●避免情绪激动;
●注意饮食、减少高脂肪食物的摄入;
●如果突然发生耳聋,或者原有耳聋加重,即时看医生。
若出现听力障碍如何干预?据介绍,目前可以通过药物治疗、使用助听器、人工耳蜗植入等方法使听力得到恢复或者补偿聋耳的听力损失。曾祥丽提醒,“无论是老年人自身,还是作为老年人的子女,当发现老人出现听力衰退的迹象,出现‘耳背’等典型症状时,一定要及时去医院进行检测,及早进行干预!不要让‘说话靠吼,走路靠扶,理解靠猜’成为常态。”
《南方》杂志全媒体记者、南方+记者|李晓霞
【通讯员】周晋安 甄晓洲
【本文责编】刘树强 莫群
【频道编辑】周丽娜 莫群
【文字校对】华成民
【值班主编】蒋玉 刘树强
【文章来源】南方杂志党建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