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稳中求进 发展新质生产力——2024全国两会特别报道
存量与增量、长期与短期兼具。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明确,标本兼治化解房地产、地方债务、中小金融机构等风险,维护经济金融大局稳定。
这意味着,在全国两会连续两年将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列为重要工作任务之后,今年的重点领域风险化解方向更明确,且政策举措存量与增量、长期与短期兼具。广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郭磊表示,房地产、地方债务、中小金融机构关系到存量经济,一直以来是政策框架下的三个风险点。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在防范化解风险方面提出标本兼治三大领域风险,明确了相关领域工作部署。
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兼职研究员董希淼对记者表示,重要风险处置是系统工程,关乎全局、涉及多方。“标本兼治”,体现的是问题导向和源头治理、短期举措和长效机制相结合。
标本兼治化解房地产风险,提出三方面要求
去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提出,要持续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统筹化解房地产、地方债务、中小金融机构等风险,严厉打击非法金融活动,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此次政府工作报告明确,2024年政府工作任务之一,是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具体举措包括:稳妥有序处置风险隐患、健全风险防控长效机制、加强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
聚焦三大风险领域中的房地产领域,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三方面要求:一是优化房地产政策,对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要一视同仁给予支持,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二是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趋势和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变化,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三是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给,完善商品房相关基础性制度,满足居民刚性住房需求和多样化改善性住房需求。
中指研究院市场研究总监陈文静认为,鉴于当前房地产企业整体资金面依然承压,特别是民营企业经营压力大,稳住市场主体是今年行业重要工作之一。“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与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法一致,她认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从最初的“探索”到推动新旧模式“平稳过渡”,再到“加快构建”,表明当前房地产发展新模式的内涵已经逐渐清晰,完善“保障+市场”的住房供应体系是重要方向。
陈文静还表示,尽管政府工作报告未再提及“保交楼”,但今年这仍会是各地重点工作。从政策落实来看,在“金融16条”推出、“三支箭”齐发之后,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当前正在各地火速落地,金融机构积极对接不同类型房企项目“白名单”。不过,因为短期内销售回款支撑较弱,市场对部分房企债务违约的担忧仍在。
董希淼认为,落实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要压实房地产企业主体责任、地方政府属地责任。与此同时,应该进一步完善房地产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包括调整房企融资“三条红线”要求,暂缓实施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支持银行更有意愿、更有能力满足房企尤其民营房企融资需求。此外,要更好地发挥债券、股权融资等直接融资作用。
从增量角度,郭磊认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趋势和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变化”是一个重要的认识前提,前者意味着无论是商品房还是保障房,增量需求依然会存在;后者意味着市场已经不是过热,供需端均有较明显变化。在这两个前提下,政策预计会兼顾中长期,进一步推动市场平衡。
从需求角度,业内对商品房领域新的支持政策仍有预期,包括“四限”政策继续松绑、调整首付比例、房贷利率等。陈文静预测,2024年预计更多城市将结合自身情况及时优化调整相关政策,一线城市或继续优化限购政策,二线城市有望全面取消限制性政策,郊区住宅项目容积率1.0限制也可能迎来调整。
统筹化险与发展,健全政府债务管理机制
对于地方债务,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工作要求可以总结为两点,同样兼具长期和短期部署:一是统筹好地方债务风险化解和稳定发展,进一步落实一揽子化债方案,妥善化解存量债务风险、严防新增债务风险;二是建立同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政府债务管理机制,完善全口径地方债务监测监管体系,分类推进地方融资平台转型。
2月23日召开的国常会曾指出,经过各方面协同努力,地方债务风险得到整体缓解,为做好下一阶段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罗志恒此前分析称,这主要通过财政化债和金融化债等方式实现了展期、降息,度过了短期的流动性风险。但要巩固成果,就要从长期和源头治理债务,会议也明确,要强化源头治理,远近结合、堵疏并举、标本兼治,加快建立同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政府债务管理机制,在高质量发展中逐步化解地方债务风险。
罗志恒表示,债务本身不是风险,关键是债务支出效率和结构。此外,融资平台是滋生隐性债务的主体,要理清楚地方政府与融资平台的关系,推动地方融资平台转型是一揽子化债后的关键步骤。
对于金融支持地方政府债务化解,金融监管部门曾多次表态。央行表示,将会同有关部门指导金融机构按照依法合规、平等协商的原则,稳妥化解地方政府存量债务风险,严格控制新增债务,健全债务风险防范长效机制,并多次提及“必要时对债务负担相对较重地区提供应急流动性支持”。同时,支持地方政府通过并购重组、注入资产等方式,逐步剥离融资平台政府融资功能,转型为市场化企业。
此外,政府工作报告明确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其中提到了中央财政加大对地方均衡性转移支付力度、谋划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连续几年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合理扩大专项债投向领域和用作资本金范围等举措,这些也被认为将有利于优化债务结构、缓解地方财政压力。
稳妥推进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处置,健全金融监管体制
政府工作报告还提出,稳妥推进一些地方的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处置。严厉打击非法金融活动。
早在去年10月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就提出,在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方面,要及时处置中小金融机构风险。
之后,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局长李云泽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表示,下一步,重点是加快推进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并提到了三方面部署。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则在采访中首次提到,接下来央行将配合有关部门和少数高风险机构相对集中的省份制定实施中小银行改革化险方案,进一步压降高风险机构数量和风险水平,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处置金融风险,依法保护最广大储户、中小投资者和被保险人的利益。
最新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年末,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1.59%,拨备覆盖率151.6%,资本充足率15.06%。分银行类型来看,城商行、农商行的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2.63%、12.22%,明显低于15.06%的行业平均水平。不良率方面,大型商业银行、股份行、城商行不良率分别为1.26%、1.26%、1.75%,较年初均有下降。但农商行不良率达3.34%,且较年初上升。
近年来,我国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已取得一定成效。以农村信用社改革为例,作为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的重要模式,去年以来陆续落地的新一轮省联社改革正按照“一省一策”有序推进,目前明确方案或已落地的省份已接近10个。
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此前对记者表示,未来一段时间中小金融机构的风险处置工作将有所加快,这对降低潜在金融系统风险、提升金融体系稳定性和效率都是好事,也是建设金融强国的要求。董希淼则建议,不同地方根据风险情况不同,改革的重点和次序应有所不同。
在稳妥有序处置风险隐患方面,政府工作报告还指出,完善重大风险处置统筹协调机制,压实企业主体责任、部门监管责任、地方属地责任,提升处置效能,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在健全风险防控长效机制方面,要健全金融监管体制,提高金融风险防控能力。
此前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就强调,全面强化机构监管、行为监管、功能监管、穿透式监管、持续监管“五大监管”,消除监管空白和盲区。
李云泽此前表示,下一步,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将紧紧围绕强监管严监管,坚决做到“长牙带刺”,强调监管既要管“有照违章”,更要管“无照驾驶”,并明确要建立监管责任归属认领机制和兜底监管机制,确保一切金融活动特别是非法金融活动有人看、有人管、有人担责。
董希淼建议,健全金融风险处置常态化机制,要落实机构、股东、高管、监管、属地、行业六方责任。下一步,应着力强化金融机构主体责任。“改革化险不能只依靠国家政策和金融管理部门,金融机构首先要强化主体责任意识。”他以中小银行化险举例称,在顶层设计、政策支持之外,还要中小银行自身提升公司治理水平,在细分市场寻找差异化定位。
股市回暖,抄底炒股先开户!智能定投、条件单、个股雷达……送给你>>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责任编辑:王其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