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在渭南市临渭区解放街道办事处主办的“学雷锋·文明实践我行动”主题活动启动仪式上,一位穿着蓝色大褂、胸前别着一枚党徽的老人手里拿着电笔、钳子等工具,坐在一张桌子前认真地修理着一件小电器。这位老人名叫李长聆,今年83岁。
义务维修家电10年
他说雷锋精神不能倒
在渭南市区东风大街与解放路十字东南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铁皮做墙、塑钢做顶的不到5平米空间,便是83岁老人李长聆的“工作室”,也是解放街道光华社区一处党员义务服务站。
“从2014年开始,我就在这里维修家电,前两个月义务帮大家维修,后来也只收大家一个零件成本费用。”李长聆说,从1958年参加工作到1986年退休,他一直担任司机,所以对机械类物件比较熟悉,退休后便利用所长,帮大家修理各类家电。
李长聆表示,2014年刚开始有这个想法时,他跑到光华社区,但进去五次他都没说出口,第六次才鼓足勇气向社区主任说了自己的想法,没想到社区主任很爽快就答应了。“刚开始,我加工了一个小推车,每天在固定地方出摊免费为有需要的市民维修家电,听到有市民需要磨刀,我又专门买了磨刀的机器,磨刀只收一块钱。”李长聆说,一年后,在原退休单位和社区的帮助下,他在渭南市区东风大街与解放路十字有了固定场所,越来越多的人来这里找他维修家电,十年下来他已经记不清维修了多少家电。
2023年的5月份,是李长聆难忘的日子。那天,一位朋友带着一位老人和年轻人来到他的维修铺,专程为了感谢他。“那都是1983年的事情了,当时我还是个司机,一天晚上十一二点了,快到渭南时发现有个小女孩独自走在路上,我就让孩子上了车,把孩子带到家让老伴给做了吃的,吃过饭后把孩子送到派出所。”李长聆说,这件事过去很久了,当初的那个小女孩现在退休了,退休后想办法找到他,并让她的孩子专程来表示感谢。
李长聆说,无论是帮大家维修家电还是早前帮助那个女孩,他觉得那些都是他应该做的,因为他胸前别着党徽,心里装着雷锋精神,他要为社会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从5人发展到近百人
志愿团队被亲切地称为“小板凳”
在陕西路社区,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因“小板凳”结缘,又因“志愿工作”相知。
“我们陕西路社区‘小板凳’志愿服务队已经成立14年了,从刚开始的5人已经发展成近百人的团队了。”解放街道陕西路社区党总支书记、社区主任张亚军介绍,2010年,陕西路社区志愿者在走访中发现,居民有茶余饭后坐在一起聊天的习惯,于是,社区志愿者自带小板凳,融入居民的聊天中,在拉家常中向居民提供政策咨询、矛盾调节、便民代办等服务。
张亚军说,从“小板凳”志愿服务队成立以来,累计上门服务24000人次,用接地气的语言把理论讲活,用实际行动解决居民的生活问题,让居民更加信任社区。
“记得去年5月,我们志愿者在日间照料中心上门服务时,一位老人嘴里念叨说这个季节家乡的槐花熟了,以前妈妈会给她做槐花饭,但自从来了城市,再也没有吃过妈妈做的槐花饭了。”张亚军说,当时志愿者听后,便想到了小区里有槐花树,便联系其他志愿者一块采摘槐花,做了一顿槐花饭,当时老人看到后,感动地流泪。“对老人来说,这不是一顿简单的饭,里面有她关于家乡、妈妈的回忆,而且对于老人来说,她说的话有人放心里了。”张亚军表示,“小板凳”志愿服务队的工作没有终点,今后他们会更完善服务,加强队伍建设,让更多志愿者投入到为人民服务的队伍中,让便民利民惠民落到实处。
无论是83岁老党员李长聆,还是“小板凳”志愿服务团队,他们都在用实际行动践行着雷锋精神。
近年来,解放街道深刻把握雷锋精神时代内涵,丰富拓展学雷锋活动的平台载体,加强志愿服务保障和支持,更好发挥党员、干部和先进典型示范带动作用,让学雷锋在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中蔚然成风,让学雷锋活动更有时代感吸引力、做到常态化、长效化。 华商报记者 邢雪雪 文/图
李长聆小板凳陕西路社区解放街道张亚军发布于:陕西省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