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成为今年全国两会热议话题之一。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4年经济增长预期目标为5%左右。对此著名经济学家、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创始院长贾康表示,去年三季度以来的经济数据显示,国内市场明显回暖,这也证明中国经济发展潜力巨大。“而这一增长目标也否定了国内外一些偏悲观的预测,承前启后,对年度的和中长期总体的工作部署,具有非常重大的指导意义。”他说。
中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离不开民营经济的努力。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国民营经济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和新增就业。民营经济重要性可见一斑。
但是目前受市场环境变化等因素影响,部分企业家有观望情绪。全国工商联一项调查显示,将在2024年扩大投资的民营企业家占比上升到四成以上,比上年实际新增投资企业占比高出8.8个百分点,但仍不足半数。
如何提振民营经济信心,是今年全国两会期间重点关注的问题。多位代表、委员也围绕该话题,提出相关建议。《政府工作报告》也强调要着力解决民营企业在市场准入、要素获取、公平执法、权益保护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贾康曾长期担任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同时也是第十一届、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参政议政人才库特聘专家,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博导。他对于中国经济形势有独到的看法。
对于上述问题,贾康认为,目前发布的支持民营经济的相关政策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如务实推出至少一两个支持民营企业的典型案例,会起到更佳的效果。同时,他表示,要在全国结合各地实际情况坚定地贯彻两个毫不动摇,增加民营企业家信心。
我国经济发展潜力巨大
时代周报:定下5%的经济增长目标,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贾康:2023年9月后,随着众多鼓励政策颁布,一系列经济指标向好。今年春节长假期间的一些指标,也反映出此前扩大内需政策带来的改变。今年前两个月,尤其是春节长假期间,市场回暖比较明显。这些数据也证明中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客观成长性,发展潜力相当巨大。
同时,中央领导推出了鲜明的政策方针和要领。比如,坚定不移地贯彻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党的基本路线,三令五申强调两个毫不动摇,更加强调要扩大内需和供给侧改革统筹结合。扩大内需是为了对冲经济下行压力,而供给侧改革则是从短期到中长期推进现代化发展的主线。这些做法的目的是争取实现引领新常态的L型转换,进入一个可持续的中高速发展平台。
今年经济发展目标是5%,明年、后年还应照此速度争取持续发展,只有这样才可以贯彻落实中央新的两步走现代化战略的基本意图。
现在处于十五年发展规划的前半段,按照一般的规律,基数提高以后,发展速度会下调。所以我们要更积极的把客观的支持因素和主观努力结合在一起,在去年达到5.2%增长速度的基础上,今年继续保持5%左右的发展速度,争取达到5%以上。
时代周报:如何实现经济增长5%这一目标?
贾康:目前,中央精神非常清晰,各部门各地需要务实推进中央精神。比如完成数字经济平台企业整改,推出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绿灯”项目。同时,对社会上违反两个毫不动摇的错误议论,要亮明态度,毫不含糊予以批驳,使民营企业把定心丸吃到位,形成长期主义的行为模式。
此外,2024年还应该更加注重有效投资。有效投资是再生产的源头,可以带来就业、收入,以及民众消费能力与潜力的发挥。政府的有效投资既要评估直接投资的成本效益,也要考察投资形成的公共产品、基础设施公共工程及其后续发展的总和绩效。
要给民营企业信心
时代周报:2024年,应如何提振民营企业预期和信心?
贾康:中央提出要打造高标准法制化营商环境,要建设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行制度型高水平对外开放等大原则,如进一步推进统一大市场建设,生产要素要充分自主流动。
这些工作一定要依靠产权保护、公平竞争等来保证运行中贯彻落实,例如推进纠正侵犯企业产权的错案,真正批驳一个兴风作浪的网红大V等行为,均会在提振信心方面起到更好的效果。可以说,摆出至少一两个实际的案例很重要。
时代周报:针对正在启动的民营经济促进法,你认为将会起到什么效果?
贾康:民营经济受到歧视的问题需要加以解决。民营经济促进法是针对这一问题而出台的,但是我认为还应该在更高层面结合考虑根本大法优化推动解决。
时代周报:政府工作报告提到“提高民营企业贷款占比、扩大发债融资规模”,请问如何目前民营企业贷款占比低,发债融资规模低的原因是什么?
贾康:现实生活中若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在贷款方面出现问题,对于金融机构的责任追究是不同的。一些金融界人士曾对我说,给国企和民企贷款的风险度不同。
虽然都是贷款责任终身追索,但是出现问题后,对于国企贷款还可以就事论事,寻找出现贷款坏账的原因,并会积极拯救。但若给民企贷款,则出险后可能要顾虑说不清楚,且救助力度也与国企明显不同。
时代周报: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贾康:在思想观念层面,要贯彻中央提出的两个毫不动摇,消除形式主义、明哲保身社会氛围关联的民营企业受到的歧视,增加民营企业家信心。在技术层面,可以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方式,为中小微企业持续发放小额贷款。此外,还可以进一步总结政策性金融支持的经验如财政贴息优惠贷款经验,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