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于2024年7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会后发布了《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以下简称《公报》)。
《公报》全文5000多字,对经济体制改革、高质量发展建设等方面给予指示,并强调了宏观调控体制优化,推进财税、金融等重点领域改革,对市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引作用。
多位受访的业内专家认为,《公报》内容为我国未来经济体制改革等多项工作提供了方向指引,对完善统一大市场、完善市场经济基础制度有着重要的积极影响,极大提升了全国人民对于经济增长的信心,有利于促进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博时基金:六个“聚焦”助力深化改革
全会提出了六个“聚焦”,即聚焦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聚焦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质,聚焦建设美丽中国,聚焦建设更高水平平安中国,聚焦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长期执政能力。
经济体制改革方面主要是完善统一大市场、完善市场经济基础制度,围绕高质量发展建设一系列产业发展体制机制,重视宏观调控体制优化、发展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
全会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并对上述三个领域的改革做出具体安排。
开放相关制度建设得到了更多重视。主动出击并塑造良好发展环境还体现在加强涉外法治建设、构建更有效的国际传播体系、完善涉外国家安全体制以及深化外事工作体制等安排上。
全会在政治、文化、社会民生、生态文明领域也有较多新的安排。比如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完善推进法治社会建设机制,健全人口发展支持和服务体系等等。
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提振对经济增长的信心,资本市场有望改变下行趋势
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表示,三中全会公报从战略的高度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阐述,强调通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可持续发展,为我国未来几年经济体制改革等多项工作提供了指引,提升了全国人民对于经济增长的信心。
杨德龙认为,当前我国经济已经开始出现复苏,但是二季度经济增速有所放缓,上半年GDP实现了年初定的5.0%的目标,下半年要想实现全年的经济社会目标、发展目标,还要进一步出台更强有力的稳定经济增长的政策,稳定楼市、提振股市,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提升居民的就业率以及收入水平。
杨德龙表示,相信在党中央的领导和部署之下,我国经济有望实现稳步增长。作为经济的晴雨表,资本市场也有望改变下行趋势,进入到上行趋势,形成赚钱效应、财富效应,提升投资者的财产性收入,从而有利于推动消费复苏,进而为经济复苏助力。
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
防范化解三大风险取得了积极进展
招联首席研究员、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兼职研究员董希淼表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公报三次提到“金融”这个关键词:第一次,提出“统筹推进财税、金融等重点领域改革”;第二次,要求“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第三次,强调“落实好防范化解房地产、地方政府债务、中小金融机构等重点领域风险的各项举措”。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关心和重视,对金融体制改革和金融风险防范提出殷切希望。国家兴衰,金融有责。
董希淼表示,统筹好发展和安全是二十届三中全会的重点内容之一。全会强调,要落实好防范化解房地产、地方政府债务、中小金融机构等重点领域风险的各项举措。这也是今年金融管理部门的重点工作。一段时间来,我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协同治理,有序推进,在防范化解三大风险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
董希淼认为,下一步,我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任务仍然较重,挑战仍然很多。
首先,要及时处置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应坚持“因地制宜”原则。认真按照“一省一策”要求,来设计中小银行改革化险的具体方案。如在农村信用社改革中,各省份要根据不同情况,兼顾促进发展和防范风险双重目标,探索新机制、新模式。在改革中,不同地方改革的重点和次序应有所不同。比如,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应将化解风险放在首位,适当组建市级农商银行和省级农商银行;而东部地区重在提升法人机构竞争力。
第二,采取更有力措施化解房地产金融风险。应进一步完善房地产金融宏观审慎管理,调整房地产企业融资“三条红线”要求,暂缓实施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完善并落实好尽职免责制度,支持银行更有意愿、更有能力满足房地产企业特别是民营房地产企业融资需求。
第三,稳妥化解地方债务风险。地方债务风险是当前我国宏观经济突出风险点。从短期看,通过制定一揽子化债方案,发行特别国债、地方政府债券等方式,逐步缓解债务偿还压力;从中长期看,通过中央与地方的财权事权调整,来保证地方政府在不举债的前提下能够实现财政收支大致平衡。
民生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陶川:
促进市场从效率到公平、效率转变
民生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陶川指出,可以从本次会议的《公报》一窥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的五个重要信号:一是国际形势更复杂。二十届三中全会将国际国内形势描述为“严峻复杂”,改革立意中对国际因素的考量明显更多,这也是在系统部署上提高“安全”顺位,进而有效应对外部风险挑战,引领全球治理,主动塑造有利外部环境的出发点。
二是目标导向更明确。二十届三中全会则要求到2029年“完成本决定提出的改革任务”,奠定了本轮改革“时间紧,目标重”的基调。
三是市场从效率到公平、效率的转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修改为“决定性作用”;二十届三中全会则进一步修改为“ 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突出要“更好维护市场秩序、弥补市场失灵“。
让市场起到”决定性作用“,是实现效率最大化的捷径;而通过制度性的管理让更多的人受益,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重要的使命。从逻辑上来看,先要有更为成熟的制度管理,从而才能使市场更公平化、最终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
四是科技与安全“含量”更高。在系统部署上,本次公报加入了“新质生产力”与“全面创新体制”的提法。在面临当下国际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背景下,新质生产力无疑是发展的首要,而这又需要“教育-科研-人才”体系,以及国家安全、产业安全的支撑。
五是宏观政策的系统化转变。从之前更多强调财税体制,到现在强调“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完善国家战略规划体系和政策统筹协调机制,深化财税体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这说明往后将更加注重宏观政策之间的协调性以及财政、货币、金融的统筹。
譬如,央地之间的财税体制改革就不仅仅涉及央地财权和事权的划分,还要与央地之间债务的分配、地方隐性债务的处理相结合,可以说财税体制不单单是财政的改革、更是一个系统性工程。
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罗志恒:
厘清政府与市场边界,推进财税、金融等领域改革
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罗志恒表示,此次会议与十八届三中全会相比的主要变化是延续与升华。
在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上,此次会议提出,“统筹推进财税、金融等重点领域改革”“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作为“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改革工作的重点内容。
罗志恒认为,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可能着力点在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进一步厘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界定政府职责与规模,避免政府支出责任无限扩张。
第二,进一步优化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重塑对地方政府的激励机制,包括中央政府上收部分事权与支出责任,减少并规范共同事权,切实减轻地方政府支出责任等。
第三,深化税收制度改革,包括拓宽税基、稳定税负,逐步提高直接税的比重,增强税制调节收入分配、促进社会公平的职能,加强税制对科技创新和绿色转型的支持作用等。
第四,深化预算制度改革,包括加强预算管理统筹,提高财政资源使用效率,深化零基预算改革,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建立规范的资本预算、债务预算,提高预算透明度等。
天风证券宏观经济首席分析师宋雪涛:改革不是搞刺激,需三方面配合推进全会提出,必须完善宏观调控制度体系,统筹推进财税、金融等重点领域改革,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
天风证券宏观经济首席分析师宋雪涛在研报中表示,“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现在转型到了需要深化改革来解决发展问题的关键时刻。改革是一环套一环的,牵一发动全身,很难单兵突进,需要要素市场化、财税体制、地方考核机制这三个方面相互配合推进,改变地方政府考核机制,释放要素市场化潜力,推进财税体制改革,通过改革加快地方政府转型,解决当前经济运行和经济转型过程中的阻碍和风险。
宋雪涛同时强调,改革不是搞刺激,如果指望改革就是货币宽松,或者财政加杠杆,大规模投资到某个领域,那是对改革的误解。尽管改革在经济上最后见效需要漫长的实践和等待,但改革本身就是最大的积极信号,降低系统风险,释放潜在增长,修复社会预期。
平安证券:
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土地制度谋变
城乡发展失衡是多年积累的老问题,而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全会指出,要健全推进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深化土地制度改革。
平安证券判断,土地制度改革可能涉及农村承包地改革、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制度改革和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等方面。2024年中央1号文件强调,启动实施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整省试点;同时健全土地流转价格形成机制,探索防止流转费用不合理上涨有效办法;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
平安证券认为,随着土改的深入,有利于真正落实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目标,让农民和农村有效参与到土地收益分配中,同时提高土地要素配置精准性和利用效率。”
策划:王莹
统筹:李颖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 邱墨山 王玉凤 吴鸿森 罗曼瑜 刘常源